当前时间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服务支持 > 资料下载
索道建设的争议与发展
来源:  |  浏览:3895 次  |  日期:2017-08-17

索道建设的争议与发展

魏小安

一、六种眼光看索道

关于索道的问题,可以说从开始到现在,始终处在争议之中,我对于索道始终是积极的促进派,很简单,从发展出发,从需要出发。但是看待一个事情总有多种眼光,所以凡事都有多面理,有时候争来争去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,为什么没有多几个角度看待问题呢?我们为什么没有把问题看得深一点呢?所以我首先的看法,就是索道建设和发展上一共有六种眼光,六种眼光还都不一样。

1、商

今天在座的主要是索道的生产商、建设商、运营商,所以首先从商的角度出发,怎么看待这个事情。商的角度也有所不同,作为生产商,大家都有一个志气,希望我们进口的索道设备少一点,国产的多一点,因为我们不是没有这个技术,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,但是我们只局限于生产商,而没有形成品牌商,这就是一种局限。再从建设商的角度,总是希望建设成本低一些,将来我们可能更好处理一些,可是由于过于追求建设成本低,有时候就忽略了一些问题,由于这一些问题忽略了,所以就造成了一些过失,让人家攻击我们。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,又是另一个心理,我们希望尤其是旺季的时候量越大越好,也希望越结实越好,越安全越好,同时也希望能更舒服一点,可以说到运营商这个层面,我们的要求就高了,因为运营商直接接触消费者。所以既使是从商的角度,都涉及到一系列的不同出发点的一些不同认识。下一步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商、建设商和运营商,也包括渠道商和品牌商,我们本身也要做渠道,景区索道不仅是要搭载在景区里一块卖,同时自己也有相对的独立性。更重要的是要做成一个品牌商,一说某某地方的某某索道很棒,这就出了品牌了。

2、官

从官的角度来看,也有所不同。从基层政府来说,比如这个山处在某一个县里,这个县长毫无疑问一定积极支持上索道,市长也会积极支持上索道,因为索道意味着效益的倍增,意味着一个景区总体边际效益的不断提升。可是再往上一点就不好说了,尤其在有人攻击的情况之下,有一些事情就更不好把握了。比如说到中央政府,有时候专家可以上达天庭,专家的一封信、一个折子,作用可能就很大,所以中央政府就我所接触的很多部门,对于索道发展问题经常是不说话,有时候大家问起来也不说话,因为一说话要不然就得罪其他部门,要不然就得罪利益方,所以索性就不说话。也有的领导说的慷慨激昂,但是不知道在说什么。所以既使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也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,包括不同的方式。这些东西我碰过,而且有很惨痛的教训,所以也实在是觉得有些事情在中国怎么这么复杂?挺简单的一个事,怎么到我们这里就这么复杂了?

这次我把协会给我的一堆材料都看了一遍,有一个感觉,索道是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,严格地说不容他人置喙,但是大家都是索道的消费者,坐过索道就觉得我可以说话。可是我们搞索道的人更多的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,一方面考虑到自己怎么运营,在商言商,这是很自然的,如果在商不言商我们的国家就乱了,在什么就得言什么。有时候我听到一些人很愤怒地抱怨,企业只知道追求利益,我听着这种话就觉得好笑,企业就是为了追求利益而产生的,否则就不叫企业,企业不追求利益干什么?反过来说,专家就应该追求学问,不追求学问就不是专家了。要当官就得追求做事情,为人民服务,要不然当这个官干什么?各在其位,但是往往在这些事情上容易搅和乱了。

3、专家

专家的出发点听起来很简单,实际上非常复杂,在索道问题上至少有三种专家意见,所以专家的意见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
第一种专家是文史专家,有的对索道深恶痛绝,觉得由于名山大川修了索道,把中华文化的根都挖掉了。最典型的就是当年的泰山,专家的评价就是泰山修索道是在美人的鼻子上趴了一条虫子。当时这条索道是谷牧同志批的,后来谷牧同志很恼火。后来我去泰山,问当年攻击泰山索道最厉害的专家来过吗?说是来过,而且也是坐索道上去的。你攻击得这么厉害,按理来说来了应该身体力行,坚决不坐索道,一步一步爬上去。后来我碰到那个老先生,我说您怎么也坐索道?他说既然已经建了,我们就要享受,专家在我心目中的威望一下就下来了。文史专家在对待索道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一般是比较激烈的。

第二类是环保专家,环保专家一般来说都是搞自然科学出身,或者搞工程技术出身,还有一点实事求是的态度,一开始也是攻击得比较厉害,但是只要现场考察过了,了解实际情况,他们的态度一般都会转化。

第三类就是我这样的旅游专家,是从需求出发,所以我从一开始就积极地促进,当然我有我的道理。

4、景区

按照现在的情况,索道公司和景区有的是一个公司,一体化;有的是两个公司,各是各的,景区是一个大景区,索道公司可能是招商引资进来的一个索道公司,这是现在的多数情况。景区一开始叫做求贤若渴,觉得建个索道确实是有好处,索道建起来以后,景区的心态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,我不止一次听景区老总跟我说,这一个索道公司一年的收入等于两个景区,那种嫉妒心就出来了。我一般就会问一个问题,如果没有这个索道呢?你这个景区还未必有这样的收入呢,可是我们往往就是“恨人有,笑人无”这种心态。这里面不仅是一个出发点和心态的问题,更重要的涉及到索道在整个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配置,涉及到这个过程中索道的地位,也涉及到整个景区的发展,怎么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。

5、当地居民

按理来说,索道和当地居民没有太大的关系,我修我的索道,你过你的日子,可是一些大的景区,基本上山民紧紧围绕着景区在创业和就业,所以索道的修建实际上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影响。也是两个方面:一方面客人来的多了,对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机会,这是非常好的。再有一个方面,也有一些老百姓觉得索道直接剥夺了他们的一些从业机会,比如说抬滑竿,现在由于坐索道的人多了,坐滑竿的人就少了,所以也有一些当地的居民觉得不行,有不同的意见,甚至有的闹事。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严重,但是处理不好就会成为问题。

6、消费者

最终的眼光就是消费者的眼光,是旅游者的眼光。之所以索道能够在几十年内迅速发展起来,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有需求。消费者也是各种各样的看法,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看法,不同的情况之下有不同的看法。比如说旺季的时候排大队,大家都烦,我们又往往碰到来了要客的情况,要客总不能让他排大队,所以这边排着大队,那边要客已经上了索道了,后面老百姓就开骂,我们是无可奈何,这可以说是在旺季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。另外就是价格方面,因为这些年索道运营成本在上涨,运营价格也在上涨,老百姓也骂,祖国的名山大川我们好不容易来欣赏一次,花这么多钱,本来进门的门票就花了一大把,索道又花了一大把。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存在,但是总体而言,不说百分之百,至少绝大多数旅游者对于索道都是欢迎的,都是赞赏的,只是希望少排一点队,尤其是在有名的地方。比如黄山,尤其是旺季,大家希望能少排一点队,实际上黄山要是爬起来没有累到要死要活的程度,为什么大家还不爬呢?宁可排五个小时的队,坐一趟索道,有五个小时肯定爬上去了,其中必有深层次的原因。

对应这六种眼光,每一种眼光里又有不同的看法,我们要研究怎么把这个事情理下来。我参加过很多项目的论证,包括一些学术研讨,有一些东西不是学术研讨,就是工作纠纷,往往都是自说自话。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多看几眼,多几个角度来看,把事情看明白。因为只有看明白了才能干明白,而且我们中国又有一个特点,碰到什么事情就要统一认识,就要提高认识。在索道问题上,提高认识的余地是有的,统一认识的余地不太大,如果老是这样,实际上对发展是一种妨碍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谋求长远发展,就确实需要把一些事情看的更清楚一点。

二、索道发展需求

备课时看索道材料我有点含糊,因为里面技术性非常强,好多词我都看不懂,和专家们在这儿谈,我这是外行瞎说,我为什么上来就说六种眼光,因为多换几种眼光来看索道这个事,可能对大家会有点启发。另外就是研究需求,市场经济一切要从需求出发。我一年大体上在全国要跑一百多个地方,跑二百多天,这二百多天里要看四五百个景区景点,我刚才看了一下名单,今天来的景区我差不多都去过,这些索道我也差不多都坐过,所以我觉得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,我还是有发言权的。

1、刚性需求

我的看法索道就是刚性需求,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是一个大环境,中国960万平方公里,是一个大陆型国家,山地又多,就形成了对索道的刚性需求。

第一个刚性需求格局就是地质构造复杂,山地多,河谷多。这可以说是中国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,走到哪儿都是七山二水一分田,尤其是在西部地区。说到底我们就是三个平原,剩下全是山地,山地要发展旅游离不开索道,这是必然的,山地多河谷就多,所以中国也是最早使用索道的国家,就是云溜索,一直到现在怒江大峡谷还都靠这种索道。

第二个格局就是13亿人口,面临老龄化社会。我们叫未富先老,比如上海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,北京即将进入,越是大城市,越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,老龄化来的越早。可是这种所谓的老龄化就面临着一个新格局,就是老而不衰,原来一说60岁了,够老了,所以该退休了,现在60岁看着就是50岁,这是普遍的状况,基本上至少比以前要年轻10岁,这是很正常的。老而不衰就意味着有钱了,有时间了,同时有精力和体力来玩,这就产生了第二种对索道的刚性需求。

第三种格局就是城市化发展,扩张迅速。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半个世纪以内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,因为基本上在四五十年之内我们五六亿人口要进城。从索道的角度来说,就产生了、推动了这种需求。在城市里憋久了要跑出去,城市生活娇惯了,又练不动了,这就是索道的需求。比如说我这个人喜欢玩,我之所以干旅游,是我自己选的,所以我小时候就有一个志愿,走遍三山五岳,三山五岳大体上都爬下来了,年轻的时候爬可以,现在不灵了,真是觉得费劲了。我记得我第一次爬华山的时候,当天上下,而且在山上走遍五峰,早晨五点钟出发,大概晚上八点钟下的山,很累,但是走下来了。前年我又去了一趟华山,坐索道上山,就在山上转了一圈,转的都腰酸腿疼,一个是年龄的问题,另外一个现在确实是娇贵一些了,这是很自然的。所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扩张,吸纳了越来越多的人口,从潜在的需求,而且是刚性的需求来说,增长是必然的。

第四个格局就是生活水平提高,追求舒适。这也是很自然的,就是大家又想玩,但是又想舒服一点,我们原来觉得旅游就是受累,现在不同,又要玩的好,又要看的多,同时又要舒服。尤其是现在的一代年轻人,我们有点老观念,年轻人可完全没有。我记得1986年我第一次去峨眉山,汽车到接引殿,再12里走上去,倒也无所谓,在山上住了一晚。第二天下来的时候,到了洗象池,吃了一顿饭,挺高兴,还喝了三两酒,后来我就有一个经验了,爬山绝不能喝酒,喝酒腿就软了,无论如何下不了山,跌跌撞撞走,一堆抬滑竿的围着我转,说抬下去没多少钱,我当时就说,我的观念接受不了,我不能接受人背人、人抬人,后来没办法了,中间在又住了一晚,最后才下了山。但是到后来,走来走去就不行了,既使是我的观念不接受,有时候滑竿上来也得坐,到梵净山,八千个台阶,看着就含糊,到那儿滑竿都准备好了。抬滑竿的极有经验,我刚才为什么谈了这么一个观点,索道对他们的就业是一种冲击。北方就不行,北方山民吃苦精神比南方差很多,我在山西的绵山,那天不舒服,老板非得希望我去看一个地方,我说实在走不动,弄了一个椅子,弄了一个棍子,八个人扛,最后我还是下来自己慢慢走,要在南方,两个人的事,他们还需要八个人这么抬。我说的意思,就是情况在不断变化,既然变化了,就形成了对索道长远的刚性的需求。

2、深层次需求

(1)城市生活。城市生活现在是四个问题,第一太急了,车流滚滚,人流匆匆,越是特大型的城市情况越严重,尤其是北京。第二太挤了,水泥森林,高楼峡谷,狭窄空间,所以我们就得问一问,城市生活就是这样吗?第三太忙了,挣扎奋斗、无早无晚。第四太脏了,高度污染,远离自然。虽然现在城市比较注重环境了,但是再怎么注重,汽车造成的空气污染,解决不了,高楼大厦造成的光污染解决不了,无数的人、车凑在一起,形成的噪音污染解决不了。所以这种城市生活就使人要找一种出口,逃离城市,逃离日常,逃离污染。之所以现在有一点时间大家就得窜出去,就是这个原因。我们原来理解不了,认为现代化就是高楼大厦的堆积,越是这样越好,现在才发现我们追求的现代化根本不是现代化,是工业化,我们追求的只是工业化目标。比如说到北欧,自然环境中国再过一百年也赶不上,西欧那种人文环境同样我们再过一百年也赶不上,我们现在无非就是大家拼死拼活,以劳动密集、资源密集、环境污染密集为代价,谋了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有什么可牛的?越是这种情况,越需要逃离,旅游产业是幸福产业,我们是在创造幸福,我们是一个走向幸福的通道,这样一个幸福的产业和简单的经济产业就完全不同了。

(2)山地生活。正是因为有城市生活的压迫,所以就有一个山地生活的追求。人类的生活之地,大体可以分成平原、山地、水滨三大类。在历史过程中,人们总是趋近于向平原和水滨聚集,因此山地被长期边缘化。也由此形成了山地居民坚韧,平原居民深入,水滨居民开放的不同特点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山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,也形成了对平原和水滨居民的巨大吸引力。现在客观说起来,海的吸引力还是比山大,但是我们的海越来越脏,这成了一个大的问题。比如说很多湖也不错,可是现在的湖的污染也越来越厉害,这也成了一个大问题。山的面积太大了,要想把山污染了,就像污染沙漠,污染大戈壁一样,现在的可能性还不太大,破坏是有的。所以总体而言,山地生活构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恰恰也是大的山地景区包括索道建设的刚性需求。

(3)山地关系。在世界范围内,与山地关系最密切的是中国,由于印度次大陆板块的碰撞,整个中国就是在燕山运动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发育的地理环境,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山地景观,也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成长环境。客观评价,全世界的山都比不了中国,中国山地的地质构造、山地景观、山地物产方方面面都是最棒的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早有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之说。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与山地的关系。

这种关系就现在来说实际上培育了另外一个格局,就是城市生活和山地生活的相互沟通。决不是说到了乡下就没有污染了,污染在中国是躲不开的,就像食品不安全一样,很难躲开,确实如此,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。我记得有一次到瑞典的斯德歌尔摩,从飞机上往下看,看不见这个城市,只看见森林和湖泊,直到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才看到这个城市几栋房子,当时感触实在是太深了,这是他们的正常环境,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太珍贵的资源。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特点,外国旅游者到中国,欧美人最看重中国的文化,对于兵马俑、故宫包括贵州的民族文化他们兴趣都特别大。而日本人、韩国人对中国的大山大水非常感兴趣,比如说在日本,没去过中国的黄山就说明你已经落后了,在韩国如果没去过中国的张家界没面子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偏好的差别?就是因为欧美的自然环境没的说,日、韩的自然环境相应来说还差一点,毕竟一个是岛国,一个是半岛,没有大山大水,对大山大水有追求。总体而言,我们这种山地景观的丰富性,全世界实在是太少了。我也算跑过不少地方,有一些地方看完了,感慨一下而已,但是想一想,真论景观,还是中国第一。所以就意味着在这些方面将来的刚性需求不仅是对中国,也是对世界。

3、新兴需求

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总的生活形态在发生变化,我们原来的一句话叫做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,现在我们的说法叫做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玩,就是为了休闲,这是一个本质性的变化。也有人不同意,我这几年讲休闲,有一次人家跟我讨论,中央提出来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,你老提休闲是什么意思?我反过来问一个问题,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,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目的是什么?不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吗?怎么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还有人不痛快呢?现在这一套东西在变化,尤其是新一代人在成长,新一代消费者起来了。

现在80后基本上全面进入市场,到了40岁左右的时候,他们就变成市场的主流,就变成社会的中间骨干。这时候90后就明白了,他们是消费主义的一代,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,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艰苦朴素,新三年、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,包括吃饭别剩,屋里的灯开着就难受,我们都是这么一套生活习惯,形成本能了。年轻人可不一样,他们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追求户外,很自然,户外运动、山地运动就会变成下一步休闲度假的一个主流的方向。这种主流方向就创造了一系列的新型需求。也包括一些新型的方式,比如说滑雪、滑沙、滑草,滑雪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起来了,所以现在有了新的说法,就是高尔夫球叫绿色鸦片,滑雪叫白色鸦片,称之为鸦片就是人容易上瘾,一般来说,门槛不高,学会挺容易,但是玩起来无止境,包括下棋、打牌都是这样的,越是这样的事越容易上瘾。这一套东西自然又会创造一系列的新型的对索道的需求,只不过方式不同。

归纳下来,现在新的方式很多,大体上有这么几种:第一种是缆车,这不是新方式,已经多年了。第二是溜索,现在主要是一种娱乐工具。第三是拖牵,滑雪、滑沙、滑草都需要这些东西。第四类是电梯,张家界观光电梯也有很大的争论,后来我专门去了一趟,之后记者就追着问,我说我非常赞成,只不过是现在有一些文章还做的不太到位,比如说和自然更贴切一点就好了,无非就是这点东西,没什么新鲜的。现在有一批电梯都在开始搞,包括在河南的王屋山,也有一个悬崖电梯,悬崖电梯我在国内看到大概有个七八个了,就说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。第五是直升机,我刚才说了一个案例,直升机真正做观光的不多,但是做航空运动的很多。而且有一些完全是爱好者,我有一个老朋友,原来是浙江旅游局的一个老处长,今年66岁了,他60岁退休之后开始玩动力伞,跟我描述动力伞好玩,难度很大,又要求体能,又要求技能,但是一旦进入,太上瘾了,买一个动力伞20多万,和买一个汽车一样,而且每次玩还要向空管请示。实际上我们很多山地,将来都可以做动力伞这种项目,包括热气球、飞艇等,在国际上这种方式现在都有了。航空运动一共有23个项目,将来有很多东西都会用到景区中,这就意味着将来山地型的景区会形成非常丰富的组合。比如说重庆武隆的天生三桥,是世界自然遗产,就是一个电梯下去一百多米,然后在天生三桥里走,那个景区弄得跟城市公园一样,太舒服了,差不多两三公里,一个索道上去了,就形成了电梯、步行和索道的一个交通组合,实际上不仅是一个交通组合,是一个体验型的组合。将来各种组合会形成真正的竞争力,会形成一个发展方向。

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有一次到瑞士阿尔卑斯山,我们的方式就是先坐直升飞机在山上看,落到一个点休息一下,之后步行到一个点,五月份还可以滑雪。欧洲人穿着T恤杉滑雪,真是觉得不可思议,阳光灿烂,很舒服,雪也很好。之后坐一个电梯,这个电梯是一个冰川电梯,因为有永冻层,大体上沿着冰川下去一百多米,后来我专门问了一下,一个电梯就投资一亿三千万美元。从电梯里出来,底下就是一个冰的宫殿,有冰的大厅,有几个冰隧道,有各种雕塑,看完了又坐电梯上来了,之后坐索道下山,给我的印象太深了。我当时就考虑,就是这么一个折腾法,怎么没有环保专家来抗议呢?尤其是冰川,这是永冻层,永冻层弄一个电梯下去了,不可能没有经过讨论,肯定是得到环保专家共识了。项目很大,价格也不便宜,我们那一套节目大体上平均一个人两三千美元,就是从直升飞机开始,包括各种活动,一直到晚餐。这就是高端,但是这种高端就给人非常丰富的体验。这就是一种新兴的方式。有一些东西我们现在还没有,但是将来一定会有,而且一定会形成丰富的组合。

4、发展需求

发展需求既涉及到景区的发展,涉及到地方旅游的发展,也涉及到索道公司的发展。现在是第一个阶段,市场竞争非常激烈,所以各个方面都希望把索道作为一种竞争的工具来提升。地方竞争也非常普遍,所以一般而言,地方政府对索道是比较积极的。当然也有特殊情况,比如说县里很积极,市里未必积极,或者说县、市积极,省里不积极,也有这种情况。这种情况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也可能涉及到部门之间的不同看法,也可能涉及到某些领导之间的关系,这些情况都存在。第三是产品竞争,产品竞争的要求就是升级,尤其是这种商业性景区,现在要是没有一个索道,还让大家爬山,够爬的,所以这几乎成为一种必然。有一次到四川凉山州的螺髻山,第一次去的时候上不去,因为山很大,号称螺髻山五绝,当时上山的方式还是步行加骑马。第二次去的时候,索道通了,所以很舒服地就上去了,还是两条索道,一条还不够,两条索道深入到景区的核心,真是感觉到如果没有索道,基本上只有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能够上去。他们当时开发景区的时候,17个人走了一个礼拜,才算考察清楚,所以大家共同的一个认识就是必须得有索道,否则的话,只有资源,没有产品。第四个叫品牌竞争,现在品牌竞争都比较夸张,动不动就是老子天下第一,甭管什么事也造出一个老子天下第一来,实际上第一不重要,唯一才重要,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特质挖掘出来。

这样一个竞争所形成的发展性需求,集中到索道领域,就是全面需求的持续增长。归纳下来,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几句话:第一就是人多了,意味着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。第二是想玩了,意味着市场扩张余地越来越大。第三是人懒了,还要玩。原来我们叫穷旅游,真是不含糊,什么山都爬。第四叫人骄了,要求高了。这是市场,这不是理念,市场就是这么一个状况。比如说泰山索道,很多人就说泰山历史上这么构建下来,一路上去,就是让你有最深的人文和历史的体验,我爬过,有体验。现在索道一修,把这种人文的感受完全抛开了,确实有这个问题。但是不修索道,那就意味着有很多人无法享受。在这个现实面前,我们更多的应该研究市场,研究需求,到一定层次的时候,人就会产生一种更高的精神性需求,这时候可能还会有一些人从山下一步一步地这么走上去。泰山现在每年都要搞一次登山比赛,最快的大概40分钟就上去了,走有走的感受,索道有索道的感受,所以我们不必有排他性的想法,非此即彼。中国人几千年的思维习惯,很容易变成非此即彼,包括毛主席的矛盾论,一分为二,我觉得在思维方法上是不对的,凭什么一分为二?一分为三,一分为四,一分为八不行吗?就变成我们习惯性的非黑即白,非此即彼,要不然就是敌人,要不然就是朋友,所有事情就是这样,这实际上是不符合现代理念的思维方式。同样,在索道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。

三、索道的发展

1、现状

截止到2009年12月,我国已建成各种类型客运索道462条,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(未包括港、澳、台地区)。近年来,平均每年增加索道30-40条,还有许多索道已使用了20多年,正在筹划更新改建,索道发展前景十分广阔。这是目前的规模,换一只眼睛来看,这个规模基本上还是从生产者出发,这样论证前景十分广阔,更重要的是需求。如果我们反过来推一个数,需要多少索道呢?我没有做过调研,但是我感觉两万家景区,至少十分之一需要建索道,这就是两千条索道,如果一条索道平均投资5000万元,就是1000亿元投资。有的景区不是建一条,黄山就三条,一个Y字型。另外就是新兴需求,滑雪之类的需求有多少?而且现在索道的类型也越来越多,不是动不动就是那种大索道,我估计需要两千条,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市场前景。正因为有广阔的需求,才使得索道的前景更加广阔。

从类型来看,大体上有六种类型,这六种类型里应该说也形成了一个结构。单线循环式固定抱索器索道,占70.5%,单线循环脉动式索道,占9.2%,往复式索道,占8.6%,脱开挂结式索道,占7%,客运地面缆车,占4.6%,这五种加起来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了。拖牵是另外一种类型,将来拖牵不知道要发展多少,这取决于将来我们的滑雪场之类要发展多少。北京郊区现在是13个滑雪场,围绕北京,河北、张家口、承德又一批滑雪场出来,之后就是东北的滑雪场,黑龙江一省前几年是52个,现在已经超过百个滑雪场,吉林一个长白山就要建几十个滑雪场,就是一个大发展的格局。一开始北京周边建滑雪场,他们还有一点紧张,但是因为北京周边的滑雪场只是培养第一代的滑雪者,滑到一定程度就要去河北,河北滑到一定程度就要去东北了,东北滑到一定程度就要去加拿大,去韩国这些地方。一代一代消费升级,换句话说我们有顶级的滑雪资源,为什么要去加拿大、去韩国、去阿尔卑斯山呢?阿尔卑斯山一圈大概五六个国家,索道的总量1.4万多条,所以才培育了全世界滑雪规模最大,也是最好的目的地。达沃斯就是一个滑雪小镇,现在变成世界知名了,这种前景就是我们未来的前景。这样的类型和结构也符合现在的情况,但是如果从下一步发展来看,有些结构可能还会变化。这方面我说不清楚,都太专业了,我估计可能单线循环式固定抱索器索道相应来说成本比较低,安全系数也还不错,所以这样的索道占了大头。

2、主要问题

(1)规划缺失。索道的建设和整个景区的发展没有统一规划,也没有同步,基本上是先景区,后索道。就涉及到一个问题,就是在景区格局基本上已经定了的情况下,索道到底怎么搞?如果开发一个新景区,一开始索道建设同步纳入规划,事情就好办多了。但是现在多数状况都是索道在后面补充,往往引发争议也是在这一点。所以,调整的方式就需要全面规划、统一规划。即使在现在这种情况之下,也田野需要。因为景区到了一定程度,也有一个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,如何更新换代的问题,也涉及到这些问题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就需要重新规划。景区一定要从单一的观光型转到复合型,在转的过程之中,重新规划中索道就必须有一个重要的位置。现在我们就是面多了加水,水多了加面,需要索道建一条,过几年说这个索道位置不合适了再拆,换个位置再弄一条,现在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格局。这个格局相应而言,负面影响比较大,这不是索道公司的问题,实际上是总体规划的问题。

(2)管理混乱。整个景区管理在中国就是乱七八糟,九龙治水水更大。比如说这一座山海拔300米以下是国土部门管,300米到800米是林业部门管,800米以上是环保部门管。实际上这个事这么多年也始终在争论,争论的最厉害的就是建设部和旅游局,当年我们搞了一个景区A级标准,出台之后,建设部、文物局、环保局、林业局四个部门联合下文件,禁止地方的和他们这些系统的景区采用这个标准。我当时管这个事,就先找了环保局和林业局,说这个事和你们没多大关系,这个事情不是旅游局在争权,是我们帮助景区在升级,因为就是一个国家标准,又不改变现在的管理关系。我当时就说,过十年这个事肯定没有争议。现在全国的A级景区已经有4000多家了,大家都觉得这个事很好,确实推动了景区的发展。但是管理混乱的局面实际上并没有解决。

我的一个看法,部门是功能性管理,真正的管理是地方的属地管理,如果说把属地管理落下来了,部门就是一个功能性的划分,关系就好处理了。比如说建设部门是景区规划管理,旅游部门是景区的质量和市场方面的管理,环保部门就是环保的管理。公安部门、工商、税务也都管,但是为什么他们从来没认为这个景区是自己的,因为职能性很强。这种管理混乱和规划的缺失是连在一起的,最终的解决恐怕还是要靠属地管理,强化地方的属地管理。

(3)争议不绝。基本上有索道项目,从来都有争议,这么多年来一直如此。我一直处在争议的另一方,有一次我说的很清楚,凡事都有两面理,我们不能只说一面理。那次开会就吵了一个索道问题。先是文化专家、环保专家、建设专家说了一番,后来我就说,先不论破坏不破坏的问题,一个最简单的道理,任何一个事情的发展都要付出代价,我们要研究性价比。换一个思路,如果不修索道,那就意味着得有其他的方式,一是盘山公路上去,盘山公路对山的破坏是最大的,基本上一条盘山公路修上去,这个山就破坏了。二是登山步道,大家都很赞同登山步道方式,古人也是这种方式,可是登山步道很难对应大流量的客人,而且登山步道造成一个结果,上山的时间太长,人在山里停留的时间太长,停留的时间长了,就意味着吃喝拉撒睡在山里都要解决,这就不破坏吗?这就不污染吗?第三种方式就是人背人、人抬人,这是最丑陋的中世纪景观,我们付出了一点自然景观的代价,但消灭了丑陋的中世纪的人文景观,不值吗?不能只讲一面理,各种方式进行综合比较,比较下来之后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索道可以搞。我发完言就走了,后来听说那天下午整个会议都在批判我,我不怕批判,我觉得我的理是对的。之后碰见涉及到一些索道项目的论证,我的观点凡是碰到索道项目一般可以修,但是怎么修这是学问。

直到现在为止,这种争议还是不绝。我分析下来有几种情况:一种情况就是真正从环保,从文化出发。另一种情况说句不客气话叫做“挂羊头,卖狗肉”,专家就没有利益吗?有些专家是部门利益的代言人,有些专家就是以标榜保护形成自己的利益,所以保护的调子唱的越高,自己的利益越强。一说专家讲保护,没有利益,我才不信这句话。我也是专家,清楚这些事情,比如我碰到一个专家,三流的地理学家,可是因为唱保护唱的震天响,就变成一流的保护专家了,有几次论证论不下去,保护和开发是一个矛盾,这对矛盾要统一到发展上,旅游要少说开发这两个字,我们要多说利用。所以有时候我觉得清谈误国,书生误国。还是毛主席的那句话,实事求是。这种争议还会长期下去,但是我们做索道自己要有一套道理,这套道理不能自说自话,要老是说自话也没劲,把所有的道理都说了,然后再说这个事,很自然的结论就是大家会觉得你客观、公正、全面、深入。

(4)事故隐患。事故隐患涉及到安全保障机制,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之下,大家对安全问题都非常关注,一有安全问题,就变成一个社会性的问题,马上就全国关注,所以在这点上无论如何不能掉以轻心。有一次在玉龙雪山,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那里召开,局长们都上去了,大家在索道上还看冰川,觉得很棒,下来时到中途停电了,这时候我的位置已经可以看到索道站了,下面还挺深,还挺冷,好在我们上去的时候,每人发了一件大衣,有人就慌了,后来等了半个小时下去了。可是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况,客人慌,发生过这种事,客人就往下跳,摔伤了,摔死的都有。所以这种事故隐患怎么强调都不过分。这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重点领域,因为这是特种设备。

(5)季节变化。这也是索道最大的问题,忙的时候排大队,一塌糊涂,设备恨不得加倍运转。闲的时候没人,偶尔来几个客人,要求把索道开开,花的这点钱还不够成本。所以我们往往采取在淡季的时候停运,旺季的时候超量,这对我们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制约。也涉及到成本效益,搞索道都挣钱,这是一个基本概念,我原来也不知道,听到一个数,搞索道一年接待60万人盈亏才能平衡,后来碰到三特的张总,他说20万人就可以平衡。这倒真是解决了我的一个困惑,因为原来按照60万的概念,我到好多地方都建议不能搞,因为搞了就亏本,这就说明在这笔帐有时候我们自己算的都不是很清楚。既然有一个淡、平、旺季的变化,一方面要研究争取淡季少淡点,淡季不淡不可能,淡的程度低一点,争取在旺的时候客流量能够均衡一点,这就是一种方式。再有一种方式尤其是在旺季的时候也可以形成一些替代性方式,比如延长运营时间,或者登一半山,坐一半索道,类似这样的方法都可以替代,就可以把这个问题缓解一下,绝对解决是不可能的。

(6)产业培育。从国家的角度来说,首先是一个大市场,提高群众的旅游质量,满足需求。其次需要构造一个大产业,包括索道的制造、设计,一直到运营、维修,重置。现在我的感觉像点样的就是进口设备,要不然就是法国,要不然就是奥地利。严格说来,索道不是高端产品,如果说中端产品我们都要完全靠进口,那我们自己这个产业如何培育?所以从国家来说也有一个产业政策问题,中国现在制造能力很强,有这么多人闲着没事干,如果说供求各个方面能够很好地衔接在一起,这个产业就培育起来了。对运营来说,用国产的东西毕竟便宜,而且方便。但是确实涉及到品质如何、安全如何这些问题。

3、总体定位

索道到底是什么?我一开始就在想这个事,我们一般把索道只当成一个交通工具,实际上不完整、不完全。我的总体看法,索道是一个复合型的工具。首先是交通工具,然后是观赏工具,第三是体验工具,第四是娱乐工具,是四种工具的集合,这就要研究不同类型的索道怎么体现复合型工具的定位。如果只是当作交通工具,有时候就不大考虑客人的舒适型、方便性,如果比较强化观赏工具,就得考虑索道的选线,因为在索道上能够看见的许多景观,在其他地方看不到,甚至在山顶上也看不到。所以索道是一个过程性的产品,而不仅是达到目标性的工具。这样一种复合型的定位一方面提升了索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,另一方面在建设、运营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特殊的功能。

我记得有一年我到吉林市北大湖,那是冬天,索道往上一走,大家就开始兴奋了,漫山的雪景,真是林海雪原,一路上去,又到林海雪原里去玩,玩完了大家又下去。这种时候,索道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已经完全淡化了,观赏工具、体验工具、娱乐工具的功能就非常强了,后来基本上以索道站点为核心,周围的一圈就构成了大家活动的范围。这个时候就缺乏经营,因为大家在那里玩的时候,有很多需求,比如说能不能在这里摆一张桌子,来一杯热咖啡喝一喝,或者找个地方体验林海雪原,来点小酒喝一喝,来点小菜吃一吃。国外很多索道站点都是多功能的,所以站点就不是站点了,是一个站房,有的是两层,有的是三层,有的卖一点东西,有的就是吃喝玩乐,自然而然就形成复合功能,这就是一种提升。

4、六个特性

第一,环保性:方式比较。这种环保性从方式的比较中可以得出结论,各种方式都可以用,我最反对的就是盘山公路,有些地方还得修30米宽的盘山公路,以便于旅游大巴盘山,还得研究两个大巴之间能错车,还得保障安全,这样基本上山就毁了,仅山石的堆积就解决不了。这涉及到统一规划、同步建设的问题。另一种方式就是登山步道,现在基本上变成少数人利用的方式,登山步道有他的优势,走起来悠悠闲闲,觉得挺好,但是要真是爬大山,爬不动,现在没几个人这么爬了,所以现在很多登山步道完全变成一种摆设了。各种方式比较的时候,我们看一看,真正具有环保性的还是索道。

第二,安全性:事故分析。我们把这些年名山大川出的事故分析一下,有几个是索道的事?最大的一次事故是1984年华山,当时形成了一个华山抢险的英雄群体,原因是人多的已经站不住了,一个一个被挤下来了,谁也不想挤,但是控制不住自己。如果说那时候有索道,这种大事故肯定不会出。包括有些地方走迷了路,从山上摔下去,这种事故很多,可是索道的事故极少。所以如果做事故分析,就会发现索道的安全性很强。当然,碰到高峰期,大家都很头疼。严格地说,现在不是真正的高峰期,真正的高峰期是在八十年代上半期,1983年的时候八达岭长城一平方米四个人,五一颐和园一天进去31万人,那才是真正的高峰期。现在要说起来好多了,因为现在可以分流的东西很多。当然要论证一下,实际上安全性也是索道最好。

第三,方便性:纵览河山。一方面是方便,另一方面是好看,大家都是感同身受,坐索道时经常觉得目不暇接,但爬山往往观赏不到,爬山两边都是树,甚至有时候爬到山顶的时候都不行。有一次爬五指山,非常辛苦,到山顶什么都看不到,都是大树,最后是当地一个人爬到树顶上给我们描述,辛辛苦苦爬山,真是不值。索道没有这个问题,缆车是另外一回事,索道基本上就是纵览河山的感觉,增加了空间的可视性。

第四,舒适性:综合配置。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学学国外,凡是一个站点都要变成站房,而不只是点,站房比较充分地利用空间,当然有些地方不宜往上多盖,但只要能够盖,应该多盖一点,或者站房的面积扩大一点也可以。这样才能够使客人通过复合型功能达到复合型体验,突出舒适性。世界上最长的索道,就是澳大利亚的索道,七千米,还是世界自然遗产,我当时也问这个问题,世界自然遗产修了七千米的索道,自然遗产评价是怎么通过的?当地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,通过索道和栈道两种主要的方式来解决大家的体验。坐索道本身就是一个体验,到了一个中转地,有时候顺着栈道再走,对自然基本上没有损害。而且每一个中转站电视里都在播放索道是怎么修的,基本方式是需要建桩的地方伐几棵树,然后用直升飞机吊装。不必争论能不能修索道,要讨论怎么修索道,这是核心问题。但是整个的过程非常舒服,七千米距离,一点都不累,到哪儿都标着这是什么树,完整的生态感受。

第五,覆盖性:老少皆宜。说句老实话,如果没有索道,很多人都看不到这些风光。但是有索道,老弱病残都可以享受,确实是极大地扩展了国民的消费层次和空间,基本上可以达到全民覆盖的程度。当然,我们可以说为了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,应该用最传统的方式让他们体会到文化的本质,这种高调可以唱,问题是这种高调唱完了有什么意义?尤其是有很多老人,现在趁着身体还凑合,还可以看一看,老人很感动。有的人甚至是癌症,一定要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,死了都值了。这样的愿望不打动人吗?但只有靠索道才能实现。

第六,保障性:国民权利。我反对有些专家以保护的名义,实际上否认国民权利。有人说美国如何,英国如何,这叫富人理论,人家的国家多少人,中国多少人?把他们的做饭直接搬过来能行吗?美国900万平方公里,3亿人口,我们960万平方公里,13亿人口,如果把美国模式往这里搬,能搬吗?而且凡是服务都涉及到一个问题,就是排队,按照所谓的保护理论,我们最好的东西或者大官享受,或者大款享受,这不叫保护,叫剥夺国民权利。

索道和类似这样的工具有这六个特性,这使我们从供给的角度来说,就需要把这种特性进一步挖掘出来,以对应市场大的需求。

5、交通结构

第一,交通体系,多元配置。一个大景区必然有一个交通结构的问题,其中包括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。外部交通不用说,从内部交通来说,一方面是主体方式,包括登山步道、盘山公路、索道和特种方式;另一方面是交通工具,就是大巴、小车、专用车、骑马、滑竿、背负。现在无非就是这些方式,这样的话就涉及到交通体系的问题,需要多元配置,同样,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也应该是不同情况,不同方式。总体而言,我最反对的是盘山公路,这是一个工业化的思路,但旅游是后工业化的需求,所以用工业化思路来对应就不行。已经搞的尽量少用,已经用的路尽量窄,这才是真正的保护。30米宽的盘山公路弄下来,这个山基本就毁了,别的不说,炸山炸的这些垃圾一百年都消除不了,还谈什么保护?比如说天门山索道,是国内最长的索道,也是7000米,还有一条曲曲弯弯的路,如果当时修索道,这条路就不应该修,这个路修完了,严格来说索道的必要性就不强,但是由于路太陡了,太难走了,所以索道必要性反而突出。现在这条路变成了一个景,那个索道我坐了两次,两次都是看那条路,猛拍照,真是变成了一个景,也挺有意思。这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一个交通体系的问题。

第二,交通结构,此消彼涨。有些东西强化了,有些东西必然弱化,现在有一些东西一时还不好调整,但是长远来看,逐步会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交通结构。大流量的客人主体还是应该走索道,其他的一些特殊需求,人少了反而好处理,对环境的影响也少了。另一方面,索道形成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山上游,山下住,原来没有索道,就只能山上游,山上住,实际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更厉害。

第三,特色交通,关系处理。好多东西还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问题,更重要的就是复合型。比如说到了一个站点,这个站点一方面是交通需要,另外一方面可以再修一个观景平台,就是一个最佳的观景地方。设计几处这样的地方,索道就丰富了,就摆脱了单一交通工具的概念。

    第四,规划先行,建设补充。现在的很多景区不光要做景区规划,同时要做特色交通规划。到现在为止,看到很多景区的规划里都有交通规划,但是没有特色交通规划,没有特色交通规划就意味着把景区混同于一个普通的地区,这显然不行。所以就需要规划先行和建设补充,有些规划已经做了,但是建设补充更多的是要突出特色。索道本身应该增加景观、美化景观,而不是影响景观,我们不能老说这山里有索道不好看,可能山里有索道更好看,这个山本身很静,有索道就动起来了,动静结合不是很好吗?好多事情换一个角度,结论就会不同。

6、建设条件

一是地质条件,包括地质构造、地形分析、地段选择。二是景观条件,看山看水,林木覆盖,都涉及景观。三是市场条件,一方面是客流总量,另一方面是单位时间的集中。以上这三个方面的条件是决定索道建设的基本条件,然后才是各种各样的选择,什么类型,长度多少,诸如此类。我们一般做这样的评价主要是基础评价和环境评价,我觉得以后建索道不妨自己增加几个评价,实际上有利于索道的定位,也有利于我们讲道理。包括环境评价、地质评价、技术评价、安全评价,这是四个基本评价,同时包括市场评价、体验评价,最后是经济评价。如果说我们把这些评价都做了,甭管别人说什么,也打不倒,因为所有人的不同道理我们都已经论证完了。反过来说,这不仅是应付争论,更重要的是通过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,自己有数,而且可以扩充发展余地。

专家告状,不能只是听着,他有他的偏颇之处,我们是从实际出发,如果我们把方方面面都论证下来了,而且不是单纯地说自己好在哪里,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比较,这样就能立得住。什么东西达到原教旨主义,一定是偏激的,除了宗教有原教旨主义,技术也有原教旨主义,环境也有原教旨主义。我觉得有些人的说法就是原教旨主义,中国这么多人,大家有这种需求,不满足能行吗?中国这么多人,不发展能行吗?这是最简单的道理。我们在具体操作中,最好每个索道都有一篇大文章出来,用一篇大文章指导我们的发展,而且这么一篇大文章,专家看完了没话说。

7、建设方式

(1)四种选择。第一,方式选择。这就不是要不要建的问题,而是怎么建的问题。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,因市制宜,索道建设的主体就是索道,实际上除了主体之外还有配套建设,形成组合。大家也在摸索,当然有些东西涉及到环境,可能不好扩充,但是一般而言都可以扩充。这里的核心是要有一定之规,有相应的标准,有相应的评价因子,有相应的技术要求。

第二,站点选择。站点选择的原则就是三条,一是便利,如果不便利,去站点本身就非常复杂,还不如直接爬山去。二是环境,站点选取什么样的环境,当然不能过于暴露,应该比较隐蔽一些,而且站点建设包括建筑风格的建设应该和环境协调。三是成本,成本太高也不行。

第三,建筑选择。盖什么样的房子,不仅涉及到风格,也涉及到功能,应当尽可能形成复合型工具,形成多元化选择,建设多功能的建筑。第二是和环境的协调,和文化的协调。第三是风格,也涉及到协调,各种风格都行,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选择。

第四,塔架建设。我不知道国内现在开始没有,国际上的方式是好方式。我们一般修索道是一条路砍上去,确实留了疮疤,这个疮疤不是短期的,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成本低。,如果我们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方式,塔架和森林融为一体,就不存在这些问题。这个事需要精耕细作,我希望将来能够采用这样的方式,而且越是这种方式,反而越形成了品牌,这是一个长远效益的选择。我们现在成本最低的方式,长远来看未必最好,所以必然有眼前和长远的比较,这种对比,必然涉及到这些方式。

(2)创造核心竞争力。作为交通工具,一般二十分钟,长的坐四五十分钟,上去就可以了。但是作为复合型工具,就涉及到细节和人文的问题,阻碍我们的体验。大家喜欢进口设备,一是舒适,二是进口的玻璃什么时候看都是清清楚楚的。因为人在索道上,需求也是多方面的,其中主体需求一个是观赏,一个是摄影,如果玻璃花了,主体需求都满足不了,就变成交通工具了。座椅式的无所谓,但也有能不能把椅子设计的舒服一点的问题。所以在这方面第一要满足多种需求,第二就是要研究各种细节,符合以为人本的要求。比如有的索道从头到尾,喇叭都在不停地讲,有的声音还很大,在里面想聊天都聊不成。类似这些细节,之所以考虑不周全,就是只把它当作交通工具看待。第三要研究怎么衔接站房的关系,有的可能没有这个意识。国外索道运营,这些东西想的非常周全,包括色彩,包括一些儿童的活动空间,都考虑到了。这些方面确实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,比如在索道里设置几个标识,那个方向是什么山,海拔多少,这个方向是什么,加几个标识花的是小钱,但这就是一种文化性体现,类似这样的东西恐怕都需要我们在细节方面更多地下一点工夫,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,真正讲竞争力就是这些地方。我们如果在细节上真正落实,大家会形成一流体验。简单地说,坐国内的一些索道,感觉是坐公共汽车,坐国外的索道感觉是坐奔驰,就是这个比较,我们是一星级,他们是五星级。而且这些细节往往是日常的功夫,而不是投资的力度,最终索道的发展也需要创造核心竞争力。